12月雾霾竟覆盖我国一半国土
“霾怨”还未散去
雾霾就像幽灵一样越过黄浦江,穿过石库门的弄堂,将整座城市包裹了起来,航班大面积延误,市内交通拥堵不堪,站在城市的制高点俯瞰,上海成了名副其实的“魔都”,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外滩建筑群……这座城市引以为傲的地标通通消失在雾霾中。
不仅仅是上海。12月1日以来,由于一场史无前例的雾霾,中国陷入了环境危机,从华北到华东乃至西南地区,全国陆续有25个省市、100多座城市不同程度出现雾霾,覆盖了将近一半的国土。
由于吸取了北方城市常年来与霾抗争的经验,上海市的应急总体而言积极有序且透明。不过,这终究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役,因为霾的最终驱散依靠的是北方吹来的风。
霾散了,危机并未真正离去。
洋家庭上海抗霾记
12月6日,上海的空气污染到了最严重的一天,教育部门要求中小学、幼儿园停止室外活动,但并未像邻近的南京、嘉兴等地那样采取停课措施。这两个家庭约定,一旦空气当中PM2.5超过200微克/立方米,他们就不送孩子去幼儿园。
首席记者|杨 江
12月1日以来,由于一场史无前例的雾霾,中国陷入了环境危机,且至本刊9日截稿时为止,危机尚未结束。从华北到华东乃至西南地区,全国陆续有25个省市、100多座城市不同程度出现雾霾,覆盖了将近一半的国土。与以往不同的是,南方地区在此次雾霾中首当其冲,最引人关注的当数上海,12月6日,上海迎来了有PM2.5记录以来的最高值,全市PM2.5浓度在下午1点达到了602.3微克/立方米,而世界卫生组织设定的PM2.5平均浓度安全值是25微克/立方米。
雾霾就像幽灵一样越过黄浦江,穿过石库门的弄堂,将整座城市包裹了起来,航班大面积延误,市内交通拥堵不堪,站在城市的制高点俯瞰,上海成了名副其实的“魔都”,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外滩建筑群……这座城市引以为傲的地标通通消失在雾霾中。
南方的民众表现出了更大的恐慌,因为霾本被认为是北方城市的专属,现在却蹭地一下猛然来到身边,民众在各种场合以自嘲表达着对日益恶化的环境的焦虑。
6日下午1点,上海市环保部门首次将重污染预警升级为严重污染预警,并增加了应急减排措施,黄标车禁行、停驶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30%公务用车,所有对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工地、道路施工全部停止施工。
由于吸取了北方城市常年来与霾抗争的经验,上海市的应急总体而言积极有序且透明。不过,这终究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役,因为霾的最终驱散依靠的是北方吹来的风。
霾散了,危机并未真正离去。
36岁的荷兰人尼尔斯在他位于闸北区的家中密切关注着这座城市与霾的抗争,这次抗争到底会给人们即将与之展开的持久会战积累多少宝贵的经验?
尼尔斯启动了家中的便携式空气污染物测试仪,几秒钟后,数据显示,尼尔斯的家中PM2.5为12微克/立方米。“这接近我的家乡荷兰的PM2.5数值。”当多数普通的上海人还在努力去适应日渐常态的雾霾,并迷茫于如何抗霾时,尼尔斯和他的伙伴们已经摸索出了一套颇为有效的经验。
他们的经历生动反映了雾霾时代完全可以抛却恐慌,积极、理性、科学地安排生活。
自制空气微循环系统
尼尔斯的嗅觉灵敏到让人惊愕,他说从室外的雾霾中闻到了煤炭和燃油的味道,“煤炭味来自北方,而燃油味主产于本地。”
“不要为我的鼻子感到惊讶,你们闻不到是因为你们从没有呼吸过新鲜的空气。”尼尔斯打了一个比方,这个道理就像一个在城市生活久了的人乍一到山村就可以闻到青草的芬芳与泥土的气息,而生活于此的农民,嗅觉上对此却不再敏感。
10年前,尼尔斯从荷兰来到了上海,彼时的上海,很多人还不知道何为霾,尽管它已经在这座城市存在。
尼尔斯下飞机就打喷嚏,一连十数个,这让他感到恐慌,从未在霾中生活过的尼尔斯清晰地感触到了空气中的细微颗粒对鼻腔黏膜的刺激。
他的伙伴——36岁的澳大利亚人美心2006年初来上海时也是如此,只不过,美心的反应更为强烈,美心持续咳嗽、喉咙干疼、发烧、头疼。
尼尔斯花了两年的时间才适应了上海的空气质量,那是2005年,北京的霾污染已经颇为严重,上海人还在新闻中惊叹北京的霾。
美心在1997年曾来中国旅游过三个月,当时他已经感觉到中国空气质量的问题,但没想到十年后再次踏上这个国家时,空气质量会变得如此糟糕。
尼尔斯是一名电子工程学方面的专家,到上海后就定居于此,他在闸北区一个高档小区的4层购置了三套公寓,打通,其中一套用作生活起居,两套作为他的研发工作室。
尼尔斯来到上海后娶了一名武汉姑娘,他决定要对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做点什么。就像现在的很多上海家庭一样,尼尔斯最初的选择是口罩、空气净化机“自救”,但对这些设备的过滤效果,尼尔斯并不放心。经过测试,尼尔斯最终抛弃了那台花了3000多元买来的进口空气净化机,因为他发现,这种设备容易滋生细菌并产生大量臭氧,造成室内环境二次污染,这种伤害并不亚于PM2.5可能给人体带来的伤害。
“我觉得我的专业技能可以发挥用处了。”2009年尼尔斯开始研发空气微循环净化系统,这一技术近年来在上海新建的高级酒店、写字楼已渐有使用,但并未扩展至家用领域。
妻子的怀孕以及儿子欧亚随后的出生,加快了他的研发进程,尼尔斯花了一年多时间研发成功,并敲掉了装修,对380平方米的室内重新进行空气微循环净化系统的改装。
尼尔斯家中的空气压力在密闭状态下略大于室外,室外气体必须经由专门的进气口过滤,尼尔斯还在过滤层装了杀菌的灯。
他花2万元人民币从美国购置了一台便携式空气污染物测试仪,这个比他巴掌大一点的仪器可以在几秒钟内测试出所处环境中的PM2.5以及PM0.3的含量。2013年12月6日晚上10点,尼尔斯用这台仪器测试了一下室内数据,PM2.5为12微克/立方米,PM0.3为3万多微克每立方米,随后他走到阳台,打开窗户,对着窗外进行了测试,PM2.5为500多微克每立方米,PM0.3每立方米更是高达50多万微克。
自从有了这台测试仪,尼尔斯已经养成了每天测试室内室外空气质量的习惯,他更为关注PM0.3的含量,因为他认为这对人体的损伤比PM2.5还要严重,只不过现在中国人还没有注意到PM0.3。
“这需要一个过程,就像中国人对PM2.5的认识一样。”尼尔斯说,他的常年测试表明他设计安装的空气微循环净化系统效果显著。
尼尔斯的测试结果可以很好地解答那些对政府PM2.5数据真实性持疑的人的困惑,“至少在我生活的上海,政府的数据报告是准确的。”
他的测试数据与政府公布数据相差并不很大,“存在一定数值的差距是正常的,”尼尔斯解释,“政府的测试仪器比我的便携式的更为尖端。”他抖动了一下自己的毛线衣,随后再次打开测试仪,PM2.5数值从原先的12微克/立方米升至25微克/立方米,“测试环境只要稍微有一点变化,数据就会相差很大。”
尽管这套微循环空气净化系统已经足以令人惊艳,尼尔斯并不满意,他要继续完善设计,因为目前过滤层上的大颗粒污染物可以用水清洗,但细微颗粒污染物还必须通过更换过滤网才能除掉,“这并不足够环保”。
尼尔斯计划简化这套系统并降低成本,将材料费用由现在的5万元削减到1万至2万元左右,安装时间不超过一个星期。
尼尔斯还在研发其他一些空气净化方面的专利,已有美国等多家公司想收购他的专利。
但尼尔斯发现这些企业更看重的是如何利用中国的空气污染,以及民众的恐慌,来赚中国人的钱。
这与尼尔斯的初衷相背,“我期望的是对中国能有实际的帮助,让更多的中国家庭能承担得起。”
抗霾“宝典”
对此次大面积雾霾,来自专家的解释是,高空较强的“大气颗粒物”污染传送、地区较多的“二次污染”人为排放、空气湿度相对饱和以及南方长时间的“静稳天气”。上海市大气颗粒物污染与防治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杨新认为,在没有强风雨天气的前提下,今后南方地区重霾天或将成为常态。“目前整个大气循环系统已无法自然消除人为产生的颗粒物污染,而污染还在不断排放和累积。”
雾霾或将成常态,这正是上海市民的普遍担忧,对于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尼尔斯也深感焦虑。
12月6日,上海的空气污染到了最严重的一天,教育部门要求中小学、幼儿园停止室外活动,但并未像邻近的南京、嘉兴等地那样采取停课措施。这引起了一些家长的不满,一些家长商议购置空气净化器放到教室,但却遭到了学校的拒绝,因为学校没有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许可。威海路上的一家幼儿园有300多个孩子,这一天高达八九十名幼儿缺席。
停课对上海这样一座特大型城市而言,确实要考虑到一些其他中小型城市也许不必要考虑到的问题,因此决策的出台并不会那么容易。
与尼尔斯同在一个小区的美心也是一名洋女婿,太太顾女士是一名80后上海女孩, 两个人育有一双儿女——女儿玛雅5岁,儿子川川1岁半。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上海女孩,顾女士对教育部门在严重污染天不通知停课表示出不解,“在西方一些国家,如果PM2.5超过60微克/立方米,政府就要求学校放假。”
这两个家庭约定,一旦空气当中PM2.5超过200微克/立方米,他们就不送孩子去幼儿园。尼尔斯希望在今后应急方案中,能明确何种情况下学校可以放假,并建议教育部门改变学校必须开窗通风的死规定,增加空气净化设备。
尼尔斯曾专门找到儿子所在幼儿园的园长,他想给教室免费安装一套空气微循环净化系统,但遭到了学校的婉拒,理由是存在行政许可方面的困难。于是在持续一周的雾霾天中,玛雅、川川、欧亚这两个家庭的孩子每天就只能躲在家里。
除了安装空气微循环净化系统,尼尔斯的家中还有8台空气净化机,几乎每个房间一台,全天候运转。顾女士的家庭住房面积100多平方米,购置了4台空气净化机,顾女士说,这一个星期,不到万不得已,他们足不出户,有时候出去一小时,回来嗓子就干涩疼痛。
“一定要购置空气净化机。”顾女士说自己曾和很多上海市民一样对空气净化机的效果心存怀疑。“但我在听从了尼尔斯的建议后,迅速看到了效果。”顾女士介绍,购置空气净化机前,玛雅与川川时常感冒、发烧,而尼尔斯的儿子欧亚却几乎没有这种现象,在有了空气净化机后,玛雅与川川的上述现象明显改观。农业新闻网
-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农业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农业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农业新闻网”。违反上述条款,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所展示的信息由买卖双方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本网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友情提醒:网上交易有风险,请买卖双方谨慎交易,本地最好是见面交易,异地交易请多学、多看、多问、多了解,网上骗术多种多样,谨防上当受骗!
5,本网刊载之所有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地址不清稿酬未付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qq:330109733 电子信箱:help#n768.com(请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