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不是沙尘源而是生态屏障
铺天盖地、风吹迷眼的沙漠,似乎是沙尘的来源,其实不然。最新研究认为,人为因素是导致荒漠化的决定因素。请关注——
对荒漠而言,有天然的也有人为的。最新研究表明,自然因素是基础,而人为因素是导致荒漠化的决定因素。草原生态学家刘书润说,必须把人为的荒漠化与天然的荒漠、沙漠严格区分开!沙漠虽然降水少,风沙危害,但沙漠不是沙尘源,而是生态屏障。
不久前,在我国召开的第三届国际防治荒漠化科学技术大会上,中国防治荒漠化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跃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人类从2.7万年前开始制作陶器起,便出现了人类行为所导致的系列性荒漠化;当1万年前世界农业起源后,荒漠化与农业相伴而生;工业革命开始后,荒漠化随之蔓延到世界140个国家与地区。从这一历程看,人类与荒漠化早已是一对“老朋友”。可多年来,从防治角度说,我们仍没有认清这位“老朋友”的本来面目!
人为因素是导致荒漠化的决定因素
荒漠化是世界性的,科学界公认主要是人为因素引起。专家考证,沙漠形成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干旱狂风。二是人为滥伐森林树木,破坏草原,土地失去植被,致使沙漠形成。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贝加尔湖资源管理研究所Bair Tsydybov博士指出,目前分属不同气候区域的中亚和外贝加尔有不同程度的荒漠化过程与气候波动(主要是自然和人为影响),植被退化的形势正在恶化。
蒙古地理所恩赫.阿姆加蓝Enkh Amgalan所长认为,蒙古国生态系统不稳定性增强,气候异常,暴风雨和干旱成灾,对矿业、农牧业造成不利影响,加剧了荒漠化和草场退化。带来一系列问题。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贝加尔湖资源管理研究所Endon Garmaev所长强调,过度放牧是导致植被退化的原因之一。而游牧对于调节放牧压力、合理利用草场有显著效果,可扭转区域沙漠化趋势。
不能忽视现代文明造成的“新的荒漠化”
据日本岛根大学名誉教授保母武彦在一份研究报告中称,2011年发生在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所造成的荒漠化影响到海洋,应称之为“海洋的荒漠化”,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人们轻视应与自然生态系统同存的所谓现代文明造成的“新的荒漠化”。
这种“新的荒漠化”,在我国也比较突出。胡跃高介绍,西部地区年降水量低,因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耕地垦殖指数高,草地资源、林地资源稀缺,荒漠化最为严重。其中,偏北部地区风蚀沙化,西南部地区降水量高,海拔落差大,丘陵众多,多发生水蚀石漠化。中部地区受粮食安全压力作用,长期以来,无地不耕,加之近40年来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作物,人为荒漠化问题突出。东部及东南部分,因城市化发展不均衡等原因,或大量非农占用土地,或掠夺式利用土地,或农民进城弃耕土地,造成土地总量减少、质量下降,存在荒漠化隐患。随着我国人口持续增长,荒漠化形势趋于严重化。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李志红说,一方面,人类通过不当的农业行为导致了荒漠化,另一方面,人类社会将来还必须依靠农业生存下去,这就要求我们在农业新的发展过程中剔除导致荒漠化的行为。
天然荒漠急需保护利用而不是治理
蒙古人把最尊贵的称呼给了沙漠。腾格里沙漠在蒙语是天的意思。科学研究证实,沙漠物质,来源于古代或现代的各种沉入积物中的细粒物质。天然荒漠是地球最重要的生态系统,是岩石粉碎,风蚀、水蚀形成的土壤过程的最佳场所,是最大的物质源。干旱的荒漠与海洋巨大的气压差形成的季风,把水分由海洋运送到大陆,它成全了我国中东部的湿润气候。
草原生态学家刘书润说,内蒙古自治区的荒漠,看起来萧索凄凉。然而,它却是最耐恶劣环境、最耐干旱、最富营养的古老而又特有的珍稀物种的基因库,是捍卫脆弱环境的最后一道行生态屏障。而鄂尔多斯、东阿拉善荒漠,是第三纪古老植物的避难所、地球最北部的生物多样性中心。以前,那种“人进沙退”的蛮干,是不讲科学的行为。专家认为,天然荒漠,有许多益处,不仅不需要治理,而且还要保护和利用!
享受大自然的天然乐趣
沙漠是干旱区生物多样性表现最充分的地方,也是人类农耕游牧文化,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发源地,具有很好的文化色彩的景观系统,蒙古人称沙漠为“金色的摇篮”。当人们看到沙漠有那么多的可取之处,便称它为:干渴中的清泉、干旱区的地下水库、最理想的冬营地、古丝绸之路的最佳路线。
中国防治荒漠化基金会理事长张剑鸿介绍说,2006年,我国政府为动员更多民间力量参与防治荒漠化事业,批准成立了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团结国内外建设力量,致力于发展沙漠产业化。防治荒漠化的工程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镶嵌在腾格里沙漠的数百个原生态湖泊,养殖着各种各样的生物,拥有淡水和咸水各半的月亮湖,也充分利用含有硒、氧化铁等10余种矿物质微量元素以及独有的黑沙泥。利用光照丰富的沙漠集热发电。放眼望去,沙漠中生长的肉苁蓉、锁阳、苦豆籽、沙米等如同芝麻开花。沙漠中还覆盖有麻黄、油蒿、天然胡杨次生林如同绿色之洲。骑骆驼,坐吉普沙漠冲浪、野餐露营、观星赏月……人们利用沙漠的旅游资源,享受大自然的天然乐趣!沙漠的这道天然屏障,正像一首歌中唱道,“那是我最温暖的家”。
正像科学家所说,人类社会只有在思想上彻底清醒,才会在行动上坚定起来。农业新闻网
-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农业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农业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农业新闻网”。违反上述条款,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所展示的信息由买卖双方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本网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友情提醒:网上交易有风险,请买卖双方谨慎交易,本地最好是见面交易,异地交易请多学、多看、多问、多了解,网上骗术多种多样,谨防上当受骗!
5,本网刊载之所有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地址不清稿酬未付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qq:330109733 电子信箱:help#n768.com(请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