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农民党员凿岩打井33年 当地人称"铁拐李"
在川北旱区广元市剑阁县杨村镇杨垭村,有一位长期与干旱较量的残疾人,被当地人称为“铁拐李”。这位残疾农民党员打井找水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33年如一日,他用坏钢锤16把,手锤20把,锄头45把,錾子不计其数,用双手凿打出3000余立方米坚硬的岩石。
不幸残疾 靠双手博幸福生活
8岁时,一次意外事故,使左慎宗双腿严重残疾。从此,伴他走过70年人生历程的就是一根铁棍。
“残疾人也有自己的追求和事业,决不能因身残志气也残了,一定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是这样一个朴素的信念,坚定了他走好人生的路。凭借努力,左慎宗学会了裁缝手艺,在杨村镇开起一家缝纫铺子。到了该娶媳妇的年龄,一位漂亮媳妇被他娶进家门,一时成为当地街谈巷议的佳话。后来,三个儿女相继出生了,靠着他的缝纫手艺,一家人的生活幸福美满。
执著打井 举家迁到深山狭沟
杨垭村海拔不高,水土流失严重、十年九旱。每逢旱情袭来,场镇居民和农民只好到十里以外的河沟背水。在缺水最严重时,附近的两所学校只好停课。左慎宗暗下决心,不惜代价,为百姓寻找水源。
33年前,靠着缝纫手艺,他攒下了三万元钱,并用这笔钱作为打井的启动资金。
在一位地质工程师的帮助下,左慎宗根据山脉走向,确定在离杨村镇一公里的杨垭村打井。为了方便打井,他不顾亲友劝阻,举家迁到杨垭这个狭沟里。1981年冬,左慎宗在岩石上开凿第一口井。为了纪念三中全会召开,他将这口井取名为“三中井”。
首战成功,左慎宗一发不可收拾。1989年,蓄水249方的第二口井流出了甘泉,他将其命名为“松柏井”;1997年,左慎宗把第三眼井取名为“回归井”……2005年,开凿蓄水929方的第五口井,命名为“奥运井”……
凿井,不仅仅耗去了左慎宗33年的宝贵时间,而且还花费了资金近15万元。33年来,他已用坏钢锤16把,手锤20把,锄头45把,錾子不计其数,用双手凿打出3000余立方米坚硬的岩石。
润泽他人 只要能动就不停打井
滴滴甘霖滋润着周围的土地,也滋润着群众的心田。左慎宗打出的五口井,在干旱时解决了附近5个乡镇、32个村、3000多人的饮水问题,杨村镇小学近千名师生及场镇居民经常在他那里运水。1995年夏天,他家的3.5亩稻田秧苗全部干死,而这块“当家田”就在水井脚下,左慎宗却没舍得把水往自己的田里放一滴,让珍贵的甘泉全部流进了千家万户,解决了大家的饮水困难。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斩钉截铁的誓言,左慎宗用凿井的行动,昭示着一种不屈不挠的愚公精神。
左慎宗说:“第六口井已经开工,只要还能动,这井我会一直打下去!”农业新闻网
-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农业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农业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农业新闻网”。违反上述条款,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所展示的信息由买卖双方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本网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友情提醒:网上交易有风险,请买卖双方谨慎交易,本地最好是见面交易,异地交易请多学、多看、多问、多了解,网上骗术多种多样,谨防上当受骗!
5,本网刊载之所有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地址不清稿酬未付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qq:330109733 电子信箱:help#n768.com(请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