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区按照以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思路,推进沟域经济建设,培育经济增长点。以山地运动、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等多种形式的生态旅游活动为内容,加快建设南石洋大峡谷、定都峰景区、国家步道等重点旅游项目,推动沟域内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的转变。
通过发展农游一体模式的沟域经济,去年,全区旅游综合收入实现19.2亿元,同比增长14.1%;各类沟域景区实现接待总人数137.4万人,同比增长6%。随着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去年,仅通过国际山地徒步大会等大型旅游活动,全区旅游餐饮和旅游商业就实现营业收入1.9亿元和5.4亿元。
改善生态拉动文化融合
沟域经济发展起来,旅游业兴旺发达,靠的是沟域生态的改善和环境的整治。
近年来,门头沟区围绕“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坚持生态优先,以“环境促发展,生态促效益”为立足点,打造沟域生态与环境的突出品牌。该区通过实施荒山荒地绿化、生态造林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坚持保护优先与开发并举,沟域村庄环境改善明显,提高了植被覆盖率,防治了水土流失,山区生态趋于良性循环,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山会招手、水会唱歌、树会说话”的生态优美新山区。
除了环境美化、农民增收,沟域经济的发展更实现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和发展。在现代文化方面,妙峰山、田庄沟域多次举办国际自行车、徒步大会等赛事,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赛事过后,各地自行车、徒步爱好者纷纷自发前来体验自行车骑行和山地徒步,使得现代文化与当地传统文化相得益彰。
沟域经济更是拉动了这些乡间文化的繁荣。沟域内文化节繁荣发展,逐渐形成了淤白村民俗文化节、田庄村民俗文化节、泗家水村香椿文化节、桃园香会文化节等民俗节庆,各村文化展演团队同台竞技,沟域民俗文化百花齐放,古老与现代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为沟域发展提供强大的吸引力。在古村文化方面,田庄村有京西山区第一党支部,水峪嘴村为京西古道第一村,苇子水村是传统村落,碣石村是古村落。古村落内古房屋、古建筑、古物件、古树韵味十足,形成了沟域经济的文化底蕴。
庙宇文化方面,拥有田庄沟域的得胜寺遗址,辽金时期的白瀑寺、剩钱寺,保存完好的大村娘娘庙,玫瑰谷沟域的仰山栖隐禅寺。如今,沟域内庙宇大部分已修缮提升,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逐步形成了游古村、品古寺的旅游特色产业。
加快发展农民增收明显
门头沟区通过发展沟域经济,推进沟域内五项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借助险村险户搬迁政策,促进村庄布局科学调整,带动沟域内民生保障、文明素质、和谐稳定等软件工程建设。山区农民也逐步从单纯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从事农产品加工、旅游产品的开发制作和民俗接待。在收入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他们逐渐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生活生产方式发生重大改变,生活观念也更趋城市化。
沟域经济建设带动的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社会投资,使山区由原来的自然封闭经济逐步向“高端、高品、高效”发展,由一产向二产、三产延伸、融合,增加了就业岗位,提高了农民收入。爨柏沟域内的斋堂镇爨底下村原是一个只有100多名村民的小山村,伴随沟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喊”回了所有外出务工的村民,还把部分外迁户籍村民都“喊”了回来,实现就地就业与创业,风风火火地干起了民俗接待及与其相关的事业;妙峰山镇炭厂村通过沟域建设,2013年全年人均劳动所得8995元,比2012年增加1295元,摘掉了低收入村的帽子;南石洋大峡谷景区沟域,直接安置了妙峰山镇马套村劳动力80余人,产业带动增收累计120余万元。
今后,门头沟区将继续处理好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巩固首都西部生态屏障,探索特色沟域发展模式。通过加快推进农村改革,探索盘活农用地、林地、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推动山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让山区土地“点石成金”;探索盘活闲置房屋、古村落、生态景观、人文遗迹等资产的有效途径,通过村集体包装打造、引导社会优质项目落户沟域,实现资产增值;引导农民成立沟域经济合作联社或沟域主导产业合作社,引进高端龙头企业,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打造沟域节点、提升沟域亮点,推动沟域经济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农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