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宜居宜业
新型农村社区反映了新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搞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彻底改变村庄布局散、建设乱、环境差、功能弱的现状,将有效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但笔者在已建成的农村社区发现不少问题:
一是社区规划制定不科学,存在重社区建设、轻产业发展的现象,模式化特征十分明显;二是少数基层干部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上存在认识误区,往往不顾当地实际,把建设简单理解为拆旧建新,忽视了农民的主体意愿,搞一刀切;三是破坏了乡村原有的生态环境,新型农村社区启动或建成后,原来村里的树木被砍伐殆尽,一些留有乡村文化记忆的东西消失了;四是农民生产生活不方便,一些新社区距离耕地比以前远了,种田不方便;五是在旧村庄内,部分农户住房刚建几年,却拆掉在新社区规划地重建,造成资源浪费,加重农民负担。为此,笔者建议:
一是坚持科学规划。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要求,使新社区生产、生态、生活空间布局科学合理。要适当增加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划定生态红线。
二是厘清认识误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要因地制宜,宜拆则拆、宜改则改、宜迁则迁,要尽量依托原址搞好规划进行建设,避免过度增加农民负担,要谨慎砍树,少拆房。
三是尊重农民意愿。要考虑农民的真实需要,对农户过度分散、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自然村庄进行撤点并区。同时,在新区建设中应考虑给每户村民留有面积适度的农家小院,便于村民植树美化环境,养殖增加收入,打造富有特色的田园生活。
四是搞好产业支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有产业作支撑,对农民实施技能培训,实现就近转移就业。要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确保建得好、农民富,让农村新型社区真正成为农民的美丽家园。农产品信息网
-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农业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农业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农业新闻网”。违反上述条款,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所展示的信息由买卖双方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本网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友情提醒:网上交易有风险,请买卖双方谨慎交易,本地最好是见面交易,异地交易请多学、多看、多问、多了解,网上骗术多种多样,谨防上当受骗!
5,本网刊载之所有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地址不清稿酬未付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qq:330109733 电子信箱:help#n768.com(请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