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推广残膜回收机,十年后无地可种
近期到河西走廊的酒泉市考察市场,在几个种植棉花、葵花、枸杞、茴香、甘草的大县里,笔者发现,在农民刚平整过的地里,存在着严重的地膜残留问题。以前通过媒体,时常看到关于农膜残留问题的报道,但因为没有到现场,所以只是一笑而过,以为那只不过是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有故意夸大事实的成份,但这次的现场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酒泉地区,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和经济类作物棉花、葵花、枸杞、茴香、甘草、板兰根的种植几乎百分之百要用地膜,如果没有地膜,这些作物基本上无法存活,像小麦、玉米、葵花、棉花等一年一种植的农作物每年都要使用地膜,当前农民普遍使用的地膜是0.008毫米和0.01毫米,0.008毫米的地膜当地人叫“双零8”地膜,非常便宜,但也非常薄,一季使用过后,大多以碎片的形式烂在地里,0.01毫米的稍微好点,但是一季用完后了大多以碎片的形式留在地里。
当前正在棉花播种季节,在农民刚刚平整过的地里,我们可以看到混杂到土里的地膜比率很大,上个月有专家报告说新疆地区地膜残留率有25%,我在现场观察,可以断定酒泉地区地膜残留率超过了25%。
现场的合作社老板也证实了笔者的判断,据一位自有土地超过4500亩的种植大户说,每年地膜回收率只有75%,剩下的25%就留在地里了,每年留一点,十几年后地里肯定会有20%以上的地膜。
大多数地膜残留在土壤里,严重的问题会影响出苗率,因为种子种下去了,上面有残膜苗出不来,下面有残膜根扎不下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农户只能一穴种三个或五粒种子,那种精量播种机在北方地区很难推广,就是因为残膜问题,这肯定会增加农民的种植成本,我们拜访过的农机经销商也说在当地精量播种机不好销售。
对于大量的残膜,农民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所以每年在播种前都会有残膜回收,手段是人工捡拾、搂耙搂和机器捡拾,由于残留量太多,太碎,所以主要方式是使用残膜回收机。
据调查合作社、经销商、个体种植户的情况看,虽然每年都会用残膜回收机进行回收,但地里的残留量仍然高达25%以上,究其原因,除了上面所说的地膜太薄,质量不高以后,还有以下几条:
一是机器技术落后,回收不干净。残膜回收机器有三处机器:搂集型残膜回收机、筛土型残膜回收机、捡拾型残膜回收机,当地主要使用的是一两千元,甚至几百元的搂集型回收机,效果最好也就能回收75%,对三四年的小碎片根本没有效果。
二是农户积极性不高,不愿意购买好设备。购买残膜回收机要出钱,加之作业要出钱,一亩地20-50元,自己作业下来成本也不会低于20元,有的农民自己找个铁匠铺悍个简易搂耙,回收效果肯定不好。
三种植分散,回收成本高。当地种植规模算比较大的,但种植也很分散,一家种二三亩棉花,四五亩玉米,一个田块要认认真真的回收下来,要回收干净点,得楼三四遍,一亩作业费可能会超过100元,成本高,农民不接受。
四是回收再加工的企业积极性不高。废弃的地膜往往与杂草、秸秆、土块混合在一起,工厂回收再加工,工序复杂,成本高,再制品质量差,所以许多加工厂不愿意干这个活。
综合以上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来,残膜回收不彻底的原因很多,情况很复杂,问题很严重,但时不我待,据当地的农机推广部门的专家说,如果任凭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十年之后,当地将无法下种,许多地要被废弃,到那个时候,我们的粮食安全如何保障?
对于地膜残留的现象,要彻底的解决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我们农机人至少可以生产出一些性价比高,收集率高的农机出来,行动总比观望强!农业新闻网
-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农业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农业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农业新闻网”。违反上述条款,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所展示的信息由买卖双方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本网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友情提醒:网上交易有风险,请买卖双方谨慎交易,本地最好是见面交易,异地交易请多学、多看、多问、多了解,网上骗术多种多样,谨防上当受骗!
5,本网刊载之所有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地址不清稿酬未付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qq:330109733 电子信箱:help#n768.com(请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