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网站首页|帮助中心| 欢迎来到农业新闻网
2015最新温县铁棍山药销售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每周农讯 >> 正文

专家把脉黄淮海玉米发展新变化

内容字号:
更新日期: 来源:农产品信息网 点击: 次  [打印] [收藏] [关闭]

  黄淮海地区作为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其主要 农作物的发展事关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致富。在黄淮海区域特有的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的耕作模式中,玉米又显得尤其重要。近年来,黄淮海地区的玉米发展出现了一 些新动向,一方面,籽粒机收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玉米收获方式,对玉米品种的熟期、脱水速度等特性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种植密度的提高和频发的极端天气, 让玉米的抗逆性显得更为重要。

  如何认识黄淮海地区玉米发展的新变化?怎样确保农民和企业持续获得稳定的收益?近日,在第三届黄淮海玉米新品种地展博览会论坛上,部分专家学者围绕相关内容展开讨论。

  上密度,改良株形是关键

  黄淮海地区一直是我国玉米品种更新换代较 快的区域,从最开始的郑单958,到近些年新涌现的丰德存玉10号、滑玉388等,黄淮海地区玉米品种的话语权始终掌握在本地科研机构手中。特别是在产量 性状上,有着较大幅度的提高。品种的单产上去了,能不能通过提高种植密度来进一步挖掘高产潜力?

  “提高种植密度的想法很早便提了出来,但 很快发现,并不是密度越大产量就越高。”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研究员程相文提到。早在1999年时,鹤壁农科院就对郑单958进行了密度试验,从每亩 3000株到5500株,每隔500株一个密度梯次。实验结果发现,从3000株增密到4000株时的产量提高最大,达到了100公斤,此后随着密度的提 高,产量反而下降,到5500株时,已经出现了减产。

  按照一般的逻辑,种得越多,长得也应该越 多,为何在玉米身上却不适用呢?“玉米受到株形的影响,会遮挡住一部分太阳光,如果密度过高,株形又是大穗型,那单株的产量必然降低。”甘肃五谷种业股份 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晓解释说。对于什么是适宜密植的株形,李世晓给出了一个形象的说法:上午十点太阳能够照到棒三叶,就是好株形。

  过去在不重视密度的时代,农民普遍喜欢粗 枝大穗,看到玉米长得高、棒子长得大,就是高产的象征。但这种偏好在密植时代却行不通了,过于庞大的单株玉米遮挡了其他玉米的阳光,整体的产量就受到了影 响。“因此提高种植密度的关键就是要通过优化株形,提高阳光的利用率。”程相文表示。

  粒收不能降了品质

  近年来,随着劳动力结构和玉米需求的变 化,籽粒机收渐渐成为发展方向,新疆和东北已经在很大范围内实现了机械粒收。而在黄淮海,由于受到气温和耕种模式的影响,玉米脱水速度较慢,一直以来黄淮 海区域的机收籽粒还不是很完善。不过,随着迪卡系列等熟期短、脱水快的玉米品种相继上市,黄淮海的籽粒机收也取得了很大成效。

  “从近两年的试验中可以发现,在6月10日前后播种,10月10日左右收获的适宜机收品种,大部分的籽粒含水率已经能降到25%-30%,表现最好的品种已经能突破22%。”河南丰德康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天存说道。

  “但是,籽粒收获后的烘干仍然是制约黄淮 海玉米籽粒机收大面积推广的瓶颈。”吉林省种子站研究员丁万志认为。在新疆,由于机械粒收开展较早,工厂化的烘干设备已经比较完善,甚至出现了烘干产能过 剩的现象。但是在黄淮海地区,由于受到人地矛盾和农民晾晒习惯的影响,还没有建立起配套的烘干产业链,老百姓仍然习惯在路边进行摊晒。

  “目前,黄淮海区玉米的主要问题就是籽粒 中的毒素超标严重,虽然产量上来了,收获效率提高了,但粮食安全却受到了影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中心主任赵久然表示。在赵久然看来,玉米机械粒收不 能一哄而上,必须通过烘干将籽粒含水率降到14%这个安全线以下,否则反而会影响农民的收益。

  好品种同样需要逆境考验

  在黄淮海区域,农民普遍有个困惑:在灾害 频发的年份选择抗性强的品种种植,虽然挺过了灾年,但来年遇到其他的病害,却又出现了问题。“黄淮海区域最大的特点不是气候灾害频发,而是轮流受灾,有的 品种耐高温,但遇到连续阴雨的年份,产量自然就受到影响。”河南农业大学教授李潮海指出了黄淮海区玉米抗性难以平衡的原因。

  一个品种,想要做到抗高温或抗阴雨并不难,但是想要兼顾各种可能出现的极端气候却并不容易。先玉335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尽管该品种有着不错的田间表现,但由于源自美国的基因血缘对高温和寡照都不耐受,因此在黄淮海地区的表现不如郑单958一类的地方品种稳定。

  “黄淮海区域的气候特点给育种家出了难 题,手里握有好的种质资源,却不好出牌。”丁万志说。而在李潮海看来,要想让品种在黄淮海区域体现出较好的综合抗性,就必须突出育种材料的“优势互补”。 “把不同抗性的品种间耕混作,对育性不同的品种进行组合,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实现田间的稳定性。”

  品种的耐密性同样需要逆境考验,在选品种 的时候,每亩9000株的密度是常有的事。“玉米要想在生产中表现出耐密性,在实验中必须上大密度,在极端密度下谁能够站得更好,才能在大田中获得稳定表 现。”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李少昆说。但是,能够在极端密度下表现得好,就不能仅仅是从表面上对品种进行改良。“增加密度的前提必须对育种基础材料进行 改良,要降低株高、增强抗倒能力,这是品种耐密的关键。”在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陈伟程看来,育种单位必须从基础材料做起,拒绝模仿育种,才能真正选育出耐密 植的优秀品种。农业新闻网

2017“河南最美乡村”宣传推荐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农业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农业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农业新闻网”。违反上述条款,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所展示的信息由买卖双方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本网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友情提醒:网上交易有风险,请买卖双方谨慎交易,本地最好是见面交易,异地交易请多学、多看、多问、多了解,网上骗术多种多样,谨防上当受骗!
5,本网刊载之所有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地址不清稿酬未付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qq:330109733 电子信箱:help#n768.com(请把#换成@)
苏宁易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