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嫁接”光伏 结出“脱贫果”
●土地流转收入。耕地按每年1000元或者1000斤小麦的价格进行流转,荒地按600元进行流转。
●电费结算收入。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是一度0.85元,一个贫困村建设0.5兆瓦的光伏农场项目,每年发电收益可达47万元。
●农场打工收入。每天120元的工资,一年最少7个月的用工期。
本报记者何烨文/图
进入秋季,中部小城安徽灵璧笼罩在绵绵细雨中。灵西乡叶庙村,一部分村民在农场的小平房里躲雨,而在蔬菜大棚里,几个农妇正忙着摘菜、扎茄子。叶庙村有一片奇特的景观:一边是村口一块平地上,大约支起50厘米高的光伏板,下面长满了杂草,另一边是露地蔬菜种植,但在头顶支起了大约4米高的光伏板,每块大约有20多度的倾斜角度,如果在晴天,阳光照样能透过这些倾斜角度照射到地面上,光伏板下面种着西红柿、黄瓜等果蔬,长势还不错。
这里是叶庙村与江苏中利集团合作的中利光伏农场,叶庙村村主任叶振山告诉记者,村口的那片光伏板是过去的光伏发电项目,而这边4米高的则是新的光伏农业项目,“旧的会逐渐废弃,而新的已经在今年7月实现了并网发电,年底就有收入了。”
高支架 宽桩距 农光互补嫁接光伏与农业
过去我们常见的光伏发电多利用屋顶或者荒山、荒地放置光伏板进行发电,两块光伏板拼在一起,配上50厘米左右高的支架,是一般光伏发电的典型特征。由于光伏板的遮挡,光伏板下一般不种作物,或者只能种植一些喜阴的作物,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光伏农业”。目前我国的国家政策规定,禁止光伏项目占用基本农田。
而记者在叶庙村看到的光伏农场,则是对以往的“光伏发电”进行了大胆改造。高支架,光伏组件离地面高达4米;宽桩距,光伏支架之间的跨度可以达到10米,远远看去像是给露地搭了个凉棚。这个升级版的光伏农场似乎并没有什么高科技含量,但他却解决了光伏农业发展的瓶颈,让光伏和农业真正互补。
“支架抬高后,每块光伏之间有足够的空间可以透光,平均每天农作物的光照可达到75%以上。经过我们试验,水稻、玉米、小麦等大田作物都可以种植。而且大型农机械在下面运行也没有问题。”中利集团董事长王柏兴说。
由于支架不占耕地,所有道路、水渠、设备用房都可以设置在光伏板下,传统的一座100兆瓦的光伏电站需占地3000亩以上,现在只需要用地2000亩左右,节省土地40%以上。
不仅可以运用于农场,鱼塘和牧场都可以收益。在叶庙村,记者还看到了占地45亩的“光伏鱼塘”,光伏板就搭建在鱼塘上空,比农场的高度还要高。农场的工作人员介绍,在七八月高温的时候,光伏板可以有效避免鱼塘里的鱼被高温烫死。
“光伏项目最主要的功能在于发电,而真正把光伏运用于农业中时,光伏可以为智能化农业生产提供能源。”王柏兴介绍,在光伏农场中,他们将设计“智能光伏云中心监控”系统,对环境温度、土壤湿度、肥力等实时监控,太阳能杀虫灯等仪器均由光伏供能。
光伏发电+特色农业+就业 一块地有3份收入
灵璧县位于淮北平原东北部,贫困人口有7.5万人,2016年全县共有73个国家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贫困户2.29万户,户均年收入2700元。
“我们通过调查,因病致贫的大约占69%,因残致贫大约占10%,其他还有因学致贫等各种原因。所以我们在引进扶贫项目的时候,既要考虑增加普通群众收入,又要为彻底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兜底。”灵璧县委书记刘博夫说。
2016年10月,灵璧县引入了“贫困村光伏农场”项目,11月开始施工,2017年7月就实现了并网发电。“‘光伏农场’项目可以给贫困户带来三个方面的收入,一是土地流转收入,二是电费结算收入,三是农场打工收入。”灵璧县扶贫局局长杨松说。
首先是土地流转收入。按照政府和企业对光伏农场的统一规划,耕地按每年每亩1000元或者1000斤小麦的价格进行流转,荒地按600元价格进行流转。其次是电费结算收入,刘博夫为记者估算说,目前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是一度0.85元,一个贫困村建设0.5兆瓦的光伏农场项目,每年发电收益可达47万元,扣除银行还贷、付息、运营维护等费用,每年净收益约17.4万元,加上特色农业每年大约5万的收益,贫困村每年可获得约22万元的收益。
对于贫困户来说,在光伏农场里打工,一年最少7个月的用工期。叶庙村的闫兴杰,家里有4口人,孩子还小,妻子生病,全家靠他一个人在光伏农场打工,闫兴杰家里的5亩地全部流转,每年可以得到5000元的收入。“这5亩地以前就荒着,现在不用干啥还有收入。”闫兴杰说,此外他在农场里打工,每天还有120元的收入。同村的胡芹侠,前几年做过脑瘤手术,丈夫在她生病期间又突发脑溢血,现在是她自己在支撑这个家,虽然恢复得不错,但依然显得很虚弱。“我每天在农场就摘摘菜,力所能及的活我还吃得消。”胡芹侠说。
在整个光伏农场的项目中,特色农业也是由中利集团的专业人员来运营。中利航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项目负责人李秀祥介绍,光伏农场不用农药化肥,用复合乳酸菌做土壤改良剂,增加土壤营养,缓解土壤板结;将水进行过滤和净化,通过震动分离正负电荷,浇灌作物保留丰富的能量;用牛粪、锯末、豆饼做底肥,作物的病虫害也减少了,通过农超对接,这些不打农药化肥,口感又好的蔬菜在城市里销量很好,5元一斤的黄瓜都供不应求。
政府搭台 企业运营 光伏农场包县脱贫有一套
日前,中国光伏农业精准扶贫发展论坛在安徽灵璧举行。在场的三农、能源等领域的专家对光伏农场包县脱贫的模式进行了热议。三农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柯炳生认为,光伏的发展不应该损害农业,只有光伏和农业相互促进才能发展长久,并且他希望光伏发电能开发出不同的模式,能够解决中西部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用能的问题。
光伏发电被认为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环保且前景广阔的能源利用形式,那么光伏农场是否可以作为一种模式在全国推广呢?王柏兴告诉记者,西部地区光照充足,土地资源丰富,但是电力消纳能力有限,输送到东部的成本又高,“限电”政策对光伏的发展不利,东部地区虽然电力需求大,但荒滩荒地少,光伏组件搭建难。就在这“东西两难”的情况下,他想出了这种加高支架,将光伏和农业结合成为光伏农场的方式,目前已经在江苏、山东、浙江、安徽、吉林等多个省市的贫困县推行。
目前,中利集团推行的光伏农场的运营模式是:政府自筹资金20%,银行提供80%的扶贫贷款,光伏农场的全部运营交给企业,但产权归贫困县集体所有,政府、企业和农民都能受益。
2015年,由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工作方案》,提出利用6年时间组织实施光伏扶贫工程。2016年,国务院扶贫办把光伏扶贫工程列为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鼓励光照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因地制宜开展光伏扶贫。2017年,“光伏农场”项目获得了十大三农创新奖。在这些利好政策的助推下,加上光伏农场不与农争地,实现土地增值的特点,发展前景可期。
作为全国首个“贫困村光伏农场包县脱贫”项目,叶庙村光伏农场自7月19日并网以来,已累计发电约83万千瓦时。预计年电费可实现净收益20万元,每户贫困人口可提高年收入3000元以上。
记者手记
光伏与农业 1+1>2
光伏扶贫项目是很多贫困县市在脱贫攻坚战斗中的优先选择项,因为它节能环保,运营简单,成本也不高。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来说,在屋顶架起太阳板发电,所得收入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兜底保障。目前的光伏发电大多利用的是荒地,但如果把土地的价值利用起来,光伏嫁接农业,则有一种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本报曾经刊登过一篇对光伏农业实验的调查,名叫《农业“嫁接”光伏,结什么果?》,而我在灵璧县看到的,应该就是农业与光伏嫁接结出的果。企业负责人告诉我,过去几年,由于国际市场受限,光伏企业的生存举步维艰,无奈把目光转向国内,而光伏与农业的结合,对于光伏企业来说,不啻于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开辟了一片新的市场。
受益的不仅仅是企业,对于农民来说,产业发展带动脱贫,最重要的是能够让他们参与其中,获得收益。无论是流转土地,还是并网发电,还是在农场打工,光伏加农业这条产业链能够覆盖所有的参与者,没有劳动能力的得到保障,有劳动能力的可以获得更多收益。
在光伏与农业的这场深度合作中,互利才能真正互惠,才能走得更长远。农业新闻网
-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农业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农业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农业新闻网”。违反上述条款,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所展示的信息由买卖双方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本网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友情提醒:网上交易有风险,请买卖双方谨慎交易,本地最好是见面交易,异地交易请多学、多看、多问、多了解,网上骗术多种多样,谨防上当受骗!
5,本网刊载之所有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地址不清稿酬未付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qq:330109733 电子信箱:help#n768.com(请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