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台前县3年3000多人返乡创业
河南西北角的台前县,地处黄河滩区,是一个深度贫困县。以前,这里“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年年有洪涝,岁岁闹饥荒”。而今,县里迎来大批返乡创业青年,赢得乡村振兴新机遇——
全县崛起汽车零部件企业500多家;羽绒产品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框产业占全国50%以上市场份额……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3367名台前人返乡创业,带动3.28万名农民就业增收。
“台前许多产业‘无中生有’,一批批外出的人才带着技术、资金,带着经验、情怀回乡,他们是乡村振兴的希望!”台前县委书记常奇民说。
乡村振兴,关键看人气。农村人才怎么引得来,留得住?记者进行了调查。
为何引得来?
产业有基础,用地用工成本低
在台前县,飞出去的“凤凰”,缘何愿意回乡?
记者调查了解,不少人看中乡村创业成本低。吴玉磊、丁小燕大学毕业后,留在郑州打拼。2011年,两人辞职创业,看中舞蹈服和舞鞋生意,七拼八凑,开了个40多平方米的代销店。第二年,两人借用亲戚的旧房子当车间,雇佣20多名工人,挣下第一桶金。
“时间一长,用工成本高,技术工人流失,想扩大规模,大城市缺少空间。我们一盘算,如果回老家,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吴玉磊说,老家有场地,乡亲们也有做鞋的手艺,算工价,每月人均便宜近千元。
2013年,吴玉磊两口子回到台前县清水河乡岳庄村。一开始,他们购置缝纫机,培训工人,在自家小院办起鞋厂。之后,租地建起“扶贫车间”,安置就业50多人。技术有保障,产品有质量,销路越来越广。如今,年销售舞鞋100多万双,产值近千万元。
有人返乡是看到产业基础。马楼镇人满慎波原本在内蒙古做汽配批发生意,年销售额2000万元,但他一直有发展绿色农业的梦想。“滥用化肥、农药,让果蔬品质下降。我想种出绿色农产品,找到记忆中的味道。”满慎波说。2017年春,他拿出200多万元,流转土地560亩,开始在黄河滩发展农业。
有人返乡是因为家庭所需。打渔陈镇周庄村的杨纪彬、姜玉芬夫妇回乡,初衷是不愿再让孩子“留守”。
2008年,杨纪彬、姜玉芬从北京一家服装厂辞工,回乡做服装加工。因为技术不过关,一年后创业失败,十多万元投资打了水漂。夫妻俩到杭州打工,虽说俩人每月能挣1万多元,可始终牵挂老人、孩子。2015年,夫妻俩再次回乡创业,从代工做起,如今已建起500多平方米厂房,自创童装品牌——“妙妙虫”。
如何干得好?
土地难批、贷款难拿,完善软环境是关键
回乡创业,说来轻松,干起来不易。
记者采访中了解,对于许多返乡创业者而言,最大的难题首先是土地问题。创业者多以家庭小作坊式生产起家,想扩大规模,建设厂房,租地是第一关。
后方乡玉皇岭村的王楠自学做相框。创业之初,因土地难租,一年多无法新建车间。2015年,县里鼓励建设“扶贫车间”。王楠终于获准建起占地15亩的厂房,吸纳70人就业。
采访发现,当地“扶贫车间”政策使一大批小企业有了“长大个”的机会。长远来看,如何优化集体土地租用政策,依然是返乡创业者最关心的事。
其次是资金问题,集中在贷款难。建新车间,买新设备,王楠花了300多万元。他把多年积蓄全部投入,仍有很大缺口。于是,王楠把房子抵押,贷80万元,勉强凑够。厂子运行后,周转资金左挪右支,捉襟见肘。幸亏乡里协调50万元的扶贫贷款,才解燃眉之急。
“做企业,经常感觉缺资金。”姜玉芬坦言,有时候货款回流不及时,她和丈夫不得不贷款发工资。在政府帮助下,他们拿到100万元的扶贫贷款,由政府贴息。
创业者普遍面临融资渠道单一问题。专家建议,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
当创业者迈上一个新台阶,面临的最大短板是管理、技术人才。
吴玉磊刚回乡时,请一个同乡负责舞鞋生产。老乡懂缝纫,但不懂做鞋,领着工人生产出一批残次品,全部压在仓库。吴玉磊一年赔了100多万元,几乎破产。无奈,妻子丁小燕只好带着出生不久的孩子回乡,亲自上阵,才扭转市场。“在村里干事,特别想招大学生来管理,可谈了几个,不是嫌工资低,就是不愿意下乡。”丁小燕说。
管理人才难觅,技术人才难招。马楼乡小伙赵阳依托台前县汽配行业优势,做起电子商务,2017年网上销售收入800多万元。现在,他最头疼的也是人才。“特别缺客服、网站美工。”赵阳说,他试着在网上招聘,应者寥寥。
“培训一直没停过,但农村电商发展迅猛,始终不够用。”台前县电子商务办公室主任付纯灵说,县里两年时间培训了12000名电商从业者,仍是不够用。
即使是熟练工,也难留下。打渔陈镇后柴村刘龙波、柴丽芳夫妇从事羽绒制品加工,最迫切的需求是提高工人素质。“同样的工种,有的工人一个月能挣七八千,有的手法差,只能挣三四千。”柴丽芳说,乡村工人流动性很大,连续干一年以上的人在厂里都是“宝”。
采访发现,乡村小企业对高端人才吸引力有限,原因主要是能提供的工资待遇有限,同时地处偏远,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跟不上。人才缺失导致“夫妻店”成为常见模式。
咋能留得住?
政策对路,产业有干头,生活有奔头
乡村振兴,迫切需要有见识、有才干的青年人才。记者了解,目前台前县返乡创业者大多在30岁上下,有打工经历,有创业激情,咋能让他们在村里扎根?
调查发现,返乡创业者们最关心的,是事业能否持续。
汽车零部件行业是台前县的特色产业,年总产值50多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8.9%。县里第一批乡村创业者多数出自这个行业。当年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的小贩,如今不少成为身家千万的老板。
老板有老板的烦恼——成本上涨,同质竞争,行业利润越来越薄。技术如何提升,产业怎样升级?
“这两年,感觉迷了路,不知道接下来该往哪儿走?知道瓶颈所在,又不知道怎么突破。”万联汽车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聂兴安说。
20年前,为了卖汽车配件,聂兴安骑着自行车翻越过武夷山。如今,他虽然仍愿意吃苦,却不知道怎么翻越眼前的“山”。他报名参加企业家培训,因为针对性不强,仍没找到答案。
“不少培训只会说专业术语,纸上谈兵,很难真正帮到我们。”和聂兴安一起创业的徐龙海也有类似困惑。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他甚至聘请了一个管理团队,但收效甚微。
企业家着急,县里也在想办法。台前县编制汽车零部件产业规划,为企业指明方向;引进龙头企业,引导当地企业由一般配件生产逐步转向核心动力类零部件生产;引导企业集聚发展,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基地。县里计划借助清华、北大等高校师资力量,开办企业高层MBA核心课程班、企业总裁研修班等,加强企业家和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培训。组织企业家到沿海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开阔视野,增强本领。
“引凤回巢”离不开政策引导。台前县依托现有产业集聚区、电商产业园等,盘活闲置厂房等资源,发展返乡创业园。同时简化返乡创业登记方式,配套减税政策,降低门槛。农民工返乡创业符合条件者,可免征一系列行政事业性收费。
“除了稳定产业,留下人才还要靠提高乡村发展的软硬件。”常奇民认为,农村基础设施的历史欠账仍然很多,要留住创业者,必须改善交通、通信、物流等硬环境,必须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培育使用引进机制,在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提供优质保障,让回乡者舒心创业,让创业者安居乐业。农业新闻网
-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农业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农业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农业新闻网”。违反上述条款,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所展示的信息由买卖双方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本网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友情提醒:网上交易有风险,请买卖双方谨慎交易,本地最好是见面交易,异地交易请多学、多看、多问、多了解,网上骗术多种多样,谨防上当受骗!
5,本网刊载之所有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地址不清稿酬未付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qq:330109733 电子信箱:help#n768.com(请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