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园”到“校园”:贵州“校农结合”助力脱贫攻坚
三月的贵州,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民忙碌的身影。撒菜种、铺地膜……在贵州省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新关村,村民黄恩泽正在自家地里忙活着。
“种菜的两亩地,去年一季豇豆卖了11000多块钱,一季莴笋卖了上万元,再加一季土豆的收成,毛收入有将近三万块钱。”他乐呵呵地算着种菜的收入,可是以前种粮的七、八倍。
新关村是贵州省一类贫困村,耕地稀少,石漠化严重,耕地产出低。村支书刘兴雄说,现在这里成了蔬菜专业村,毛南族群众脱贫发展,得益于贵州“校农结合”扶贫新模式。农民种的菜,定点卖给对口帮扶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校不仅签订协议组织收购,还派出专家指导生产,在村里建了示范点、检验室、冷藏库,培育脱贫产业。
卡蒲毛南族乡乡长石通佾说,“校农结合”扶贫,让卡蒲乡一年间生猪存栏增长2.2倍,土鸡增长2倍,萝卜增长5.1倍,土豆增长3.9倍,白菜增长2.9倍,一批生猪村、白菜组、茄子寨悄然形成。
学校食堂是稳定的消费市场,将学校的农产品需求导向与农村产业调整精准对接结合,“校农结合”成为贵州省推动产业脱贫、乡村振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举措。
据统计,贵州目前有各级各类学校食堂1.7万个,每天就餐学生500多万人,每月消费农产品金额超过10亿元。贵州省教育厅厅长邹联克说,通过这一稳定而庞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可以引导贫困地区贫困户发展产业,吸引进城务工农民返乡就业,助推乡村振兴。
2017年秋季学期以来,贵州省学校食堂累计采购贫困地区贫困户生产常用农产品5.97万吨,采购金额约6.5亿元。经过各地各校探索,形成黔西南州“贫困户+合作社+配送中心+学校”、西秀区“绿野芳田农户+合作社+购销平台+学校”、贵州民族大学“菜园子直通菜篮子”和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定点采购、产业培扶、基地建设、示范引领”等工作模式。
贵州省教育厅日前出台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校农结合”助推脱贫攻坚的意见,提出继续探索集团化推进“校农结合”扶贫模式,2018年确保全省学校食堂向贫困地区贫困户采购农产品占采购总量的40%以上,同时严把食品安全关,确保学校后勤及校园安全稳定。
邹联克说,“校农结合”是产销有机对接的创新,也是计划生产、便捷流通、订单购销的协调统筹。贵州省将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在推进“校农结合”中做到三个结合:一是需求引导与产业培扶结合,按照“学校需要什么就组织生产什么”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布局;二是建基地与搭平台结合,遵循市场规律确保校农双赢;三是扶贫与扶智结合,发挥教育部门智力资源优势,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农业新闻网
-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农业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农业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农业新闻网”。违反上述条款,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所展示的信息由买卖双方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本网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友情提醒:网上交易有风险,请买卖双方谨慎交易,本地最好是见面交易,异地交易请多学、多看、多问、多了解,网上骗术多种多样,谨防上当受骗!
5,本网刊载之所有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地址不清稿酬未付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qq:330109733 电子信箱:help#n768.com(请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