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大省湖南时兴“绿色春耕”
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今年“水稻产量第一省”湖南的春耕,肯定是绿色。“绿色”不仅指田间禾苗的颜色,更是时下不少农民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和耕作观念。
春耕施底肥,好比建房打地基,直接决定着一季的收成。“稻子长得好,化肥要吃饱”,过去农民迷信“一炮轰”,每亩施用100斤都只能算“最低消费”。然而,这些被当做底肥洒进田地里的化肥,利用率只有40%左右,其余都挥发流失,造成水质富营养化和土壤重金属活性提高。
今年,益阳市赫山区种粮大户高东生决定换一种施底肥方式。种的1800多亩油菜完成供人观赏的任务后,即将被旋耕机直接翻耕进田里,成为取代化肥的绿肥。
位于稻田边的办公室里,10多个玻璃小罐装着不同品种和不同耕作方式生产的大米,这是高东生进行对比的试验品。
“你闻闻这个‘玉针香’,是我去年试验用油菜当底肥,加上其它一些‘生态’方法种出来的。”高东生拿着一个玻璃罐向记者介绍。
“好品种加上生态耕种,不愁卖不出去。虽然成本增加了,但售价也能高出好几倍。”高东生说,“之前尝试以每斤16元的价格推广,没想到卖得非常好。今年准备正式大规模生产。”
和高东生一样,越来越多的种粮大户开始尝试“绿色春耕”。湖南省农委土肥站副站长黄铁平介绍,10年前全省绿肥种植面积不到400万亩,今年已达1055万亩。
化肥在春耕生产中并不能完全被绿肥取代,农业面源污染始终是一个大问题。在赫山区泉交河镇,一个“看不见”的系统正在悄然运转,用来控制面源污染。
稻田、沟渠和池塘,稍加改造和整合,形成一个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系统。在赫山区农环站站长隆志方讲解下,记者看到,这里的沟渠与别处完全不同,不仅没有一段水泥硬化,反而种满水菖蒲。
地势高的稻田的春耕生产用水,通过这条生态沟吸收一部分从田地里流失的氮磷钾后,流入种植芦苇、水葫芦的生态塘,二次净化后再给低处稻田使用,最后流入人工湿地三次净化。“我们在人工湿地旁边设置了监测站,达标了就开闸放行,不达标就把水抽回去,从头再循环。”隆志方说。
湖南省农委农环站站长涂先德介绍,除了吸收流失的肥料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这些植物收割后还能加工成有机肥,循环利用。今年春耕期间,全省共有11个产粮大县试点运行这套系统。
一年之计在于春。专家认为,“绿色春耕”促进湖南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型,这不仅意味着生产出更健康的农作物,还意味着追求更安全的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新闻网
-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农业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农业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农业新闻网”。违反上述条款,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所展示的信息由买卖双方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本网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友情提醒:网上交易有风险,请买卖双方谨慎交易,本地最好是见面交易,异地交易请多学、多看、多问、多了解,网上骗术多种多样,谨防上当受骗!
5,本网刊载之所有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地址不清稿酬未付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qq:330109733 电子信箱:help#n768.com(请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