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品一标”要成为兴农强农的排头兵
春耕时节,在吉林梨树县,百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启动。这一规模占全县玉米种植面积的1/3,所产的绿色食品玉米将供给周边4家大型玉米加工企业。
在广东梅州市,今年首批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梅江区清凉山茶”一开售,就吸引了大批品茶爱好者。家家发茶园负责人杨植善说,今年茶产量多了,价格比去年还涨了20%左右。
多年来,“三品一标”为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绿色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日前召开的2018年全国“三品一标”工作座谈会提出,要按照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部署,以推进“三品一标”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努力使之成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排头兵”。
总量稳步增长产品质量稳定
近年来,“三品一标”工作系统通过规范审核,稳步推动事业发展。在绿色食品认证中,推行现场核查和交流检查,调整了许可审查制度,实施颁证制度改革;在有机食品上,完善认证制度,优化工作流程;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中,将认证审核与标志管理相结合,缓解标志使用率偏低问题。这些工作举措便利了申报主体,大幅度提高了认证效率。
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任张华荣介绍,截至目前,我国“三品一标”种植面积接近4.5亿亩,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5%;企业总数4.3万家;产品总数12.2万个,比2012年增长了27%,年均增长4.9%。农产品实物总量和生产面积不断扩大,市场供给达到新水平。
质量是“三品一标”的生命线。近年来,整个工作系统坚持把质量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规范认证登记,从严审查监管。以绿色食品为例,企业年检推行“三联单”制度,持续开展风险预警,并与产品抽检结合,及时排查质量安全隐患;市场监察范围扩大到二三线城市,及时整治不规范用标,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五年来,已取消了800多个产品的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
各省工作机构不断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提高质量管控水平。福建、河南绿色食品工作机构通过召开颁证恳谈会、对获证产品和基地进行监管约谈;四川、福建、内蒙古等地率先将“三品一标”纳入质量追溯系统。
规范生产、严格监管,保障了“三品一标”的稳定可靠。“三品一标”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没有发生大的质量安全事件。
品牌影响力提升示范带动力增强
通过加强品牌宣传、扩大市场推广、发展专业营销等工作,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利用不同载体和平台,面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品牌形象,制作播出大型纪录片《源味中国》;今年4月,中国绿色食品中心启动了绿色食品宣传月活动。通过连续举办全国性、区域性的专业展会,扩大品牌影响。连续多年举办全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累计交易额突破100亿元。支持营销企业开设“三品一标”销售专区、专柜,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重点支持“工行融e购”“中绿生活网”等电商平台开展专业营销,入驻企业近2000家,在线交易额超1亿元。
经调查,消费者对“三品一标”的综合认知度已超过80%,正在收获越来越多的市场红利。有数据显示,“三品一标”产品销售价格平均增长7%以上;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国内年销售额达4950亿元,年出口额达33.25亿美元。
通过与现代农业发展紧密结合,走品牌化带动标准化、标准化促进绿色化、优质化路子,放大产业效益。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已被纳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
在市场指引和政策引导下,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参与产品生产、绿色农资应用、原料基地建设、示范园创建。目前,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总面积达1.73亿亩,对接企业2716家,带动农户2198万户,直接增加农民收入15亿元。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企业有200家、产品300个,在生产基地推广应用的效果开始显现。各地已创建10个全国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24个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37个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三品一标”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三产融合、产业精准扶贫中示范带动能力不断提升。
顺应新形势力争实现“四个转变”
当前,我国大力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战略,“三品一标”有发挥功能作用的阵地和条件;农产品和食品消费转型升级,有利于实现优质优价、产销良性互动。
张华荣表示,要着力推动“三品一标”工作由注重发展产品向推动产业升级转变,由扩大产品总量向延伸产业链条转变,由提升品牌认知度向增强品牌竞争力转变,由政府主导推动向市场消费拉动转变。
在新的格局下,“三品一标”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战略布局上,要统筹考虑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资金投入、法律保障;在发展策略上,要发挥本地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特色产品、市场需求的优势,突出发展重点;在品牌打造上,要探索“三品一标”融合发展模式和途径;在制度安排上,既要根据功能定位和目标市场,体现标准的差异性,又要统筹考虑标准之间的协调衔接;在工作推进上,要统筹组织开展品牌宣传、市场推广、基地建设、示范区创建等基础性、支撑性工作。农业新闻网
-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农业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农业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农业新闻网”。违反上述条款,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所展示的信息由买卖双方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本网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友情提醒:网上交易有风险,请买卖双方谨慎交易,本地最好是见面交易,异地交易请多学、多看、多问、多了解,网上骗术多种多样,谨防上当受骗!
5,本网刊载之所有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地址不清稿酬未付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qq:330109733 电子信箱:help#n768.com(请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