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网站首页|帮助中心| 欢迎来到农业新闻网
2015最新温县铁棍山药销售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村天地 >> 正文

重庆荣昌:让非遗文化绽放乡村“诗和远方”

内容字号:
更新日期: 来源:农产品信息网 点击: 次  [打印] [收藏] [关闭]

荣昌陶器、荣昌夏布、荣昌折扇,是重庆市荣昌区拥有的三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非遗特色文化,荣昌区频频亮相海内外文化经贸平台。2016年、2017年,荣昌夏布服饰两次惊艳中国国际时装周,三大国家级非遗产品走进北京奥林匹克博览会。今年5月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荣昌应邀设置非遗专区,集中展示荣昌三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百件传统与现代非遗展品的碰撞融合,让世界深刻感知了荣昌非遗的魅力。
  通过在文旅产业中深度融合非遗文化因子,初步形成重点资源带动特色集聚,重点企业推动整体发展的模式,荣昌——成渝经济带上的“非遗之城”正在崛起。
  与此同时,结合乡村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发挥特色文化引领作用,荣昌“三大非遗”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创业致富、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2017年荣昌非遗项目及关联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目前,荣昌陶器及关联产业产值35亿,带动就业6000余人。全区共有夏布出口企业29家,年产值约5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就有13家。在荣昌区盘龙镇返乡农民工夏布微企孵化园,近百家微型企业风生水起,夏布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年产值已达上亿元。
  因地制宜做强“一片陶”
  荣昌陶器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100多年前就销售到东南亚地区。荣昌区安富街道现在是整个西南地区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不仅陶土资源丰富,陶产业发展也生机勃勃,已经初步构筑起陶文化旅游消费地带和陶产业链,陶文化与旅游产业迅速发展。
  走进重庆市荣昌区安富街道“通安小栖”民宿,青砖绿瓦掩映于一片挂满沉甸甸橙子的林间,颇有“大隐隐于市”的悠然闲适。进门便是一排青竹,房屋结构是一进四合院,主厅是一间茶室,摆满了各种精美的手工陶瓷工艺品。一对四川美术学院(简称川美)毕业的90后小夫妻“隐居”在这里,与当地村民一起以陶文化为基础,发展陶主题民宿,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融合的特色道路。
  “通安小栖”民宿就是陶旅融合的一个产物,它的经营者是90后小伙管永双和妻子李云杉。还在川美上学时,管永双就跟随老师到荣昌采风,第一次来就被荣昌上好的陶土惊艳到了。
  “我是工艺设计陶瓷专业的,这里的陶土我认为是最好的,能做出上等陶瓷作品。”2014年从川美毕业后,管永双和妻子毅然来到荣昌区安富街道,扎下根来,专心制作陶艺。开始是在一家制陶厂做设计,一年后有了一些积蓄,小两口决定到农村租民居,自己造窑做陶。
  这间“通安小栖”民宿,便是他们与当地通安村一起打造的以陶文化为主题的民宿。这里不仅提供了乡村旅游休闲场所,还能够收藏陶艺品、体验制陶烧陶,让陶文化在乡村文化中牢牢扎根。
  安富街道通安村党总支书记张雪告诉记者:“通安村的民宿将会逐渐开放染布、插花、做陶等项目,充分地利用本土的陶文化,让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有机融合。”
  通安村所在的荣昌安富街道,除了围绕陶产业进行优化升级之外,还拓展融合发展思路,打造“安陶小镇”,强化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的“根本”,着力挖掘陶历史和陶文化,大力培养陶人才,培育和发展陶市场,打造宜居宜游、宜业宜商、安民富商的陶文化主题特色小镇。
  安富街道现有文创企业40余家,规模制陶企业15家。2015年以来,随着安陶小镇游客接待中心、陶宝古驿道、陶宝古街等旅游设施项目先后落地建成,2017年,安富街道陶产业年产值35亿元,接待游客30万余人次、旅游收入近1亿元。今年一季度荣昌全区接待旅游人次172.68万人,同比增长27.05%;旅游总收入51804.45万元,同比增长36.12%。
  围绕做强“一片陶”,荣昌在抓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同时,还重点打造荣昌陶瓷工业园,采取了一系列精准招商措施。先后引进唯美集团、惠达卫浴、金意陶陶瓷集团、简一陶瓷有限公司、北京创导工业、北京奥福等一批国内高端陶瓷项目,项目总投资92亿元,达产后年产值预计100亿元以上,力争落地30—50家电子陶、环保陶、生物陶、打印陶科技型企业,推动产业集群达到300亿元左右规模。

  根植传统文化做靓“一匹布”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重庆市荣昌区委书记曹清尧在西装上别了一朵引人注目的红艳“海棠花”,引发了一场小小的“海棠旋风”。这朵特别的“海棠花”,便是以苎麻为原料编织而成的荣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昌夏布制作的衍生品。
  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荣昌夏布,以“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的特点而闻名,早在清朝康熙时期,就已远销朝鲜、日本等国家。2017年,荣昌夏布及关联产业产值达31亿元。
  位于长江流域川渝交界处的荣昌,有适合苎麻生长的特有地理气候优势。夏布不仅成为了特色文化,更是深植于乡村生产、传统生活的血脉里。
  “幺妹要勤快,勤快要绩麻,三天麻篮满,四天就满了弦,幺妹就把麻团挽。”在重庆市荣昌区盘龙镇石田二村,记者见到了正吟唱夏布神歌的荣昌夏布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颜坤吉。现年88岁的颜坤吉,正是荣昌夏布的第27代传承人。
  康熙五十二年的“湖广填四川”,位于广东的颜家祖辈来到重庆荣昌盘龙镇,开始了织夏布的营生。自小耳濡目染的他,8岁开始挽麻子,12岁就会织布了。割麻、打麻、绩纱、挽麻团、牵线、穿扣、纺织……十几道工序完全手工完成。
  颜坤吉的儿子,67岁的颜太贵是荣昌夏布区级传承人。当时由于家里没有田土,全家要靠夏布织造来维持生计。为了传承这门技艺,长子颜太贵跟他一样,在8岁时就开始学挽芋子,年轻时就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当两位老人渐渐离开这个行业,这个家族的传承故事依然在继续。颜坤吉的孙女颜先英如今也从事夏布生产行业,见证荣昌夏布从一张张乡土织布机上,如何飞向国际舞台大放异彩。
  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张义超对荣昌夏布情有独钟,多次携荣昌夏布创意作品,登上国际国内舞台,包括在北京恭王府举办的“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在澳大利亚珀斯举办的“中国沉思:时尚之旅”时尚艺术展上的惊艳亮相让中西方对传统东方美啧啧赞叹。在“荣耀中国草·昌盛巴渝根”荣昌夏布创意作品发布会,60套融合了荣昌夏布工艺与陶文化元素的夏布创意作品,登上了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时尚平台——中国国际时装周,向全世界展现了荣昌源自千年传承的文化自信和独特魅力。
  “非遗传承需要‘动起来’而非‘冻起来’。”荣昌区委书记曹清尧告诉记者。2008年荣昌夏布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推动传统产业技改研发、提档升级,当地设有传统产业扶持专项资金,同时还鼓励培养技能人才做“传播者”,加大夏布衍生品开发力度。荣昌夏布被制作成家居饰品、床上用品、中高端服装等等,市场前景广阔,2017年出口创汇达上亿美元。
  “夏布已成为地方农民增收致富、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曹清尧说。“非遗既要保护,更要传承,也要用活、用好,使得非遗回归生活,在当代生产生活中再现活力。”。
  荣昌夏布目前正积极开拓传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与北京服装学院合作建成重庆市首个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同时,积极引进高校,建立研究机构,与西安工程大学合作建立荣昌夏布研发中心,与四川美术学院联合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与湖南华升合作,建立中国麻纺业创意中心、信息发布中心、数据中心和电商平台,以创新带动夏布产业深度发展。
  与此同时,荣昌还利用“夏布小镇”,打造旅游体验、展示营销、创意机构等服务贸易,引进国内设计研发、品牌推广、工作室入驻,引进一批夏布制造龙头企业,实现“强强联合”。
  拓宽产业链做优“一把扇”
  荣昌折扇源于宋代,是早已公认的全国三大名扇之一,曾远销泰国、印度、缅甸等地。荣昌折扇于2008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7年,荣昌折扇及其关联产业产值达40亿元。
  64岁的陈子福是荣昌折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出生于折扇世家,13岁正式进折扇厂做学徒。因为被看中有绘画天赋,他被安排学习工艺扇制作,直到1996年为给儿子上大学赚学费而辞职开始专业折扇制作。
  由于市场变化,折扇业开始变得不景气,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陈子福瞄准了荣昌另一国家级非遗——荣昌夏布。在家闭门不出3个月,他借鉴中国传统书画的装裱技术,从配料、温度、粘贴等方面进行研究,终于克服了夏布难粘合的特点,研制出了夏布折扇。古老夏布与折扇工艺这两件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在一起,让人们感知到了中国传统工艺结合之美,夏布折扇从此声名鹊起。
  同为折扇传承人的李开军,不仅从陈子福那里学到了制作夏布折扇的工艺,并且对折扇行业的新变化、新发展抱有期待。“今年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上,我们制作的荣昌折扇被作为“市礼”送给前来参会的1000多名国内外嘉宾。”李开军自豪地表示。
  “我们把荣昌折扇拟定为新的发展课题,通过广泛调研,进行重新定位和空间拓展,为折扇产业寻求‘蝶变之路’,让老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做出新增长。”荣昌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一方面,成立荣昌折扇行业协会,让相关企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抱团发展,谋求出路。另一方面,建立荣昌折扇传承、实作、体验、展销基地,融入中国夏布时尚小镇。此外,引进苏杭制扇先进技艺,加强荣昌折扇衍生品开发,让荣昌折扇从生活用品“蝶变”为艺术品,培育折扇生产龙头企业。
  另外,荣昌还建设折扇博物馆,宣传和弘扬荣昌折扇的技艺,发掘和保护传统的手工艺,同时具备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宣传、娱乐、购物等功能,让世人感受荣昌折扇文化的博大精深。
  据了解,荣昌区把“非遗”特色文化产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而且实现良好的开发利用,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产业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为乡村发展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美丽乡村的历史文化气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精神文化发挥作用,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荣昌把非遗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助力乡村振兴,再反哺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从而形成良性互动。”曹清尧介绍说。
根植泥土,乡村文化更有“诗和远方”
  重庆荣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借力于极富本地特色的非遗文化,关键在于这3种国家级非遗文化项目,根植于乡村广袤原土、发展状态极佳,有着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源头活水”。
  纵观荣昌陶器的演进历程,可以深刻体会当地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的坚持韧劲。传统手工艺人坚守“老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不能丢”,使得纵使岁月变迁斑驳,但以安富为主要聚集地的荣昌陶器,窑火依然绵延千年不熄。也正是源于对文化产业价值的坚信,秉着“保护—传承—发展”的科学态度,荣昌区委区政府对以3种国家级非遗为代表的乡村文化产业,始终保持不遗余力地扶持发展。
  犹如及时春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农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一方面,道路、水电气、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更加便捷地近距离接触、打量乡村文化产品,为后者稳健驶入市场化运营轨道注入动力。
  另一方面,各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形态,成为各地践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靓点”。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呈新的乡村文化元素,改变作为一产业的农业生产原来单一模式,从而“接二连三”与加工生产、物流餐饮、文旅商贸等发生“跨界反应”,通过有机融合形成聚焦点和兴奋点,渐次为新型农产业拓展增值空间。
  原本只是一坨陶土,但因为浸入了传统优秀文化的基因,进而固化为一脉传承的业态灵魂,重庆荣昌的陶器产业得以茁壮为百亿级的蓬勃产业。坚信文化的价值,坚信改革的方向,乡村振兴战略的原野大地上,会有更多的文化产业,盛开缤纷灿烂的“诗和远方”。农业新闻网

2017“河南最美乡村”宣传推荐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农业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农业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农业新闻网”。违反上述条款,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所展示的信息由买卖双方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本网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友情提醒:网上交易有风险,请买卖双方谨慎交易,本地最好是见面交易,异地交易请多学、多看、多问、多了解,网上骗术多种多样,谨防上当受骗!
5,本网刊载之所有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地址不清稿酬未付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qq:330109733 电子信箱:help#n768.com(请把#换成@)
苏宁易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