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竟是由种下苦果之后引发的
在广西平南县丹竹镇廊廖村,有一个叫黄雄芳的人,黄雄芳今年70岁,在这个村很有名。上世纪80年代初,当万元户还成为人们羡慕的对象时,黄雄芳通过承包水库养鱼,成为县里第一个10万元户。当人们通过养鱼致富时,他却培育出一种叫金丝塘角鱼的新品种,再次成为村里养殖方面的领跑者。因此,在村民眼里,他很神。
村民谢恩居:他能够懂得过去的事,能够懂得未来的事,这个人很聪明。
村民卢桂全:跟他发展一个就富裕一个。
村里人都觉得,黄雄芳既懂得过去,也能预知未来,手里总有好项目,只要跟着他一起干就能赚钱,然而,这个村民眼中的神人,有一天放弃了养殖,在地里种起了一种叫余甘果的野生果树,这被大伙认为是走火入魔,甚至是自毁前程,再没有一个人愿意跟着他干。
村民谢康成:雄芳你搞这个是什么,不懂得他,要什么,山上又有,又酸又难吃。
村民谢恩居:你这个黄雄芳,可能你肯定有神经病,你的神经病,可能会大大的厉害了。
面对周围人的猜疑和冷嘲热讽,黄雄芳却是一头扎在里面,近乎痴迷地待弄着余甘果树,搭进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历经20年,他终于用这个不被人关注的小杂果带来5000万元的年销售额,并且带动了4700多户农户致富。那么,黄雄芳到底发现了什么商机,味道又酸又涩的余甘果又是拿来做什么的?
当我们到达廊廖村时,黄雄芳领我们走进了他的卧室,现在已经是千万富翁的黄雄芳,卧室并没有我们想像中的豪华,相反,卧室里显得很杂乱,到处堆放着他订阅的报刊杂志。
黄雄芳:每一晚我都认认真真的看我的书,我订的书报就是有些拿过那边了,我每一年都订2500多元钱的书报。
改变黄雄芳命运的正是这些他至今都舍不得扔的书报。1990年的一天,《广西日报》上一条不起眼的信息,让他眼前一亮,他毅然决定改行种果树。
黄雄芳的突然改行在村里掀起了轩然大波,因为黄雄芳种的并不是什么名贵的树种,而是当地一种野生果树余甘果。
余甘果又叫牛甘果、油甘子,是我国南方的一种小杂果,长期以来都没有给当地人带来什么经济效益。黄雄芳不但要种植这种长期没人关注的小杂果,还要培育出产量比较高的新品种来。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信息让他作出如此大胆的决定?这里面又隐藏着什么商机?
1991年春天,黄雄芳把头一年摘下来的野生余甘果种子撒到地里,耐心地等待着种子发芽,一个月过去了,地里却没有一点动静。
村民卢桂全:这个核,他在山上摘,摘回来了,他播下去育苗,它不出,不出,不发芽。
黄雄芳:我心里想,为什么山上又有,能自己出那个苗,为什么我自己人工培育它的苗,它都不出来?
山上的野生余甘果能够自己生长出来,为什么自己精心培育反而一棵苗都不出?黄雄芳不死心,他一次次地上山采集余甘果果核回来播种,把地里的温度、湿度以及播种的月份都详细记录了下来,以期破解余甘果种子不发芽的不解之谜。
黄雄芳一次又一次地往返在荒山与自己的田地之间,他改行种余甘果的事也慢慢地传开了。周围的人都不理解,山上野生余甘果树那么多,黄雄芳为什么要把它移到地里种植呢?
村民卢桂全:很多项目他不搞,搞这个项目,我们都不清楚,不理解。
村民谢恩居:人家都说,我这么老了,几十年,几十岁了,我都没见过人家种这么多的余甘果,你种这个有什么用呀?
黄雄芳异乎寻常的举动让村民很不解,他们甚至认为这位曾经很神的致富榜样是在自毁前程。
村民的不理解并没有动摇黄雄芳培育余甘果新品种的决心,这一耗就是五年,但播到地里的余甘果种子好像跟他作对似的,一直没出过苗。难道这种野生果树不适合人工种植?黄雄芳把剩余的余甘果果核拉出去倒掉,准备放弃这个项目,没想到这么一倒,事情却出现了转机。
黄雄芳:这个余甘果,它们有一个很硬的壳,太阳一晒出来,它就爆,跳起来了,那种子,里面有6颗那个种子,就是这个,6颗种子在里面。
卢桂全:发芽了,发芽能过用大的枝条嫁接,嫁接,现在就长这么大的。
原来,余甘果的种子被一层厚厚的硬壳包住,经过太阳爆晒,外壳裂开后,里面的种子才能发芽,黄雄芳这才明白导致自己失败的原因。
种子终于发芽了,那些对黄雄芳的冷嘲热讽也在村子里悄悄地蔓延开来。
黄雄芳:人家都说我神经不正常了,你搞这个野生的余甘果有什么价值?
黄丹红:人家说黄雄芳,神经病,总是在那个地头弄,搞那个余甘果,没出息,我听着心里难受,觉得怎么他们这么说我老爸?
尽管不时听到风言风语,但黄雄芳不理那一套,反而更加痴迷了,不但白天去看,晚上也去观察余甘果的生长情况。他坚信只要实现人工种植,那么,1990年《广西日报》上那条信息透露的商机就会成为现实,将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财富。
1997年,黄雄芳终于培育出个大肉厚、产量高的余甘果新品种,被当地科委命名为“平丹一号”。
黄雄芳:这个是野生的,你看这个果,这个果是青青的,一点点青青的,可这个果你看,有多少倍?一看这个果,相差很大,对,肯定嘛,产量它在8000至1万斤一亩,是野生的20倍以上。
七年时间耗费了他全部精力和大部分的积蓄,终于有了回报,这一年,黄雄芳花了十多万元承包了250亩地,大量培育余甘果苗,他相信大家会像以前一样,只要他一句话,就会跟着他一起干,可这一次,他失算了。
黄雄芳:这片全部都是,望不到边的,全部都是我承包下来的。所以当时我们的费用也用了几十万。但是看见这个苗在这里,头一年都不动。
以前,黄雄芳干什么,大伙都是一呼百应,可这次却没有人再愿意跟着他干下去,黄雄芳很纳闷,为什么这次培育出产量很高的余甘果,大家却不感兴趣呢?
村民卢桂全:根本上,在街上卖很少人要的。
记者:到街上怎么卖的?
卢桂全:吃一两个它就不要的。
村民钟旭亮:因为这个产量高,怕这个销售难。
黄丹红:这个是不是有市场,他们还是心里没有底。
记者:他为什么会有这个疑问呢?
黄丹红:因为酸涩,他没办法,这个余甘果最多鲜吃也是能吃十来二十个,那是很厉害了,一般人没吃过余甘果的人吃一个就够呛了,它入口的时候不是很好,但是过后它就回味,入口不好,所以大家说这个卖鲜果卖不出去,那我们种出来谁要?
我们的记者颜志宏以前没见过余甘果,在采访期间,他特意品尝了一下,看看余甘果的味道酸涩到什么程度。
记者:这什么玩意儿?
黄雄芳:现在酸牙酸牙的,但是对人体好,吃了有保健作用,是这样。
记者:这入口不舒服,太不舒服了这个。
因为口感不好,当地人一般将余甘果用盐、糖等腌制成酸品,在大街小巷出售。作为饭前开胃、饭后解腻的零食食用,用量也很少。
南宁市民:拿盐腌了一下,腌了一下以后再放点辣椒粉。卖的时候就是拿个勺子或者有个小茶杯,1元钱一杯。
余甘果除了用来做酸品吃外,没有别的用途。用量少再加上口感差,因此,余甘果在采摘季节0.5元一斤都没人要。种植户的担心不无道理,如果大家都种了,果子卖给谁呢?但黄雄芳对余甘果的市场前景很乐观,那么,黄雄芳看到的余甘果市场到底在哪里?他当时从报纸上看到的信息藏着什么商机,为什么让黄雄芳对余甘果如此痴迷?
没有人愿意种植,这250亩的苗木留在地里一年,消耗人工不说,每年还得花费近10万元的承包费。黄雄芳着急了。
黄雄芳:肯定着急,几百亩那个余甘果苗在这里,成本也去了,费用也用了,但是那个苗没有动到。
虽然在发动别人种植时,说明了余甘果的市场前景,任凭他说得天花乱坠,可还是没有人心动,情急之下,便把推广的希望寄托在亲朋好友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妹夫谢恩居。
黄雄芳:我给那个种苗,先给种苗给他,你种植,以后种植出那个果了,我包回收了以后再给钱。
黄雄芳的妹夫谢恩居:我说不种,他说个个都种,你不种,到以后如果人家收入很大你不可惜吗?
在农村,亲戚之间来往比较密切,沟通起来也相对容易,黄雄芳说得很恳切又开出那么优厚的条件,碍于亲戚的面子,谢恩居明面上不好拒绝,暗地里却动起了心思。
黄雄芳的妹夫谢恩居:那天我的脑筋,我想来想去,我也种一半芒果,一半余甘果。
谢恩居拿出一半的土地来种植余甘果,就是打算哪一样不行就砍掉哪一种果树。看到谢恩居开始跟着黄雄芳在地里种植余甘果,一些人在聊天时好心给他提了个醒。
黄雄芳的妹夫谢恩居:人家都这样说。你种这么多你肯定成神经病了,那个黄雄芳搞这么多,他神经病,你要跟他吗?
黄雄芳又如法泡制,找到自己所有的亲朋好友,争取到他们的支持。看到种余甘果的人一天天增多,原来那些抱定主意不种余甘果的人也开始动摇起来。
黄丹红:我们还帮他们专门写了份合同,跟大家农户签订合同,包收购,包技术管理,推广,这样子推广起来,大家都愿意接受了。
有亲朋好友的带动再加上包技术包收购的合同,黄雄芳很快打开了局面,1998年,黄雄芳的250亩余甘果树苗居然销售一空。2001年,平南县种植余甘果面积增加到4000多亩,余甘果也进入盛产期,但种植户们此时关心并不是余甘果的产量有多高,而是黄雄芳如何把在鲜果市场占有量很小的余甘果推销出去。因为余甘果一旦出现滞销,他们签定的回收合同就有可能成为一纸空文。部分心急的人开始忍不住到黄雄芳家里打听情况。
黄丹红:有时候一天,有些人来两三次,来回跑两三次,有时候甚至跑五六次,你看天天都这么跑。
黄雄芳家如往常一样,除了按合同价收购种植户送来的余甘果外,还带着工人在自己家的果园摘果子。看着黄雄芳气定神闲的样子,来打听的人把心放下来的同时也在纳闷,黄雄芳收购那么多果子到底怎么卖?
面对大量上上市的余甘果,黄雄芳却胸有成竹。因为1990年的那条消息给了他足够的信心。在我们采访期间,黄雄芳特意向我们展示了他珍藏了20年的那条消息。
黄雄芳:你看,千年野果要翻身,就翻身起来了,这专门讲那个余甘果的用途,市场销售的问题,各方面的信息,我一看见这个报纸,很欢喜很欢喜,后来,我们搞这个是对路了。
《广西日报》这则消息将余甘果与我国北方的野生树种沙棘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无论是生态特征、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性以及药用保健价值,甚至树形都惊人相似。因此有北有沙棘南有余甘果一说,沙棘开发在北方热火朝天,已形成产业化,一些企业年产值高达数亿元。而余甘果还停在待开发状态,如果把余甘果加工生产成果脯、果酒、果汁罐头等产品,将会受到消费者欢迎,市场前景看好。
黄丹红:这个信息给我跟我老爸都有了很大的信心,所以我们都不担心,果越多越好,那我们就可以规模化,到时候利润也越大了,所以我们不担心。
然而,信息上只是对余甘果的市场进行分析,至于怎样加工成产品并没有细说,已经收购了上百吨余甘果的黄雄芳怎样去开发新的产品?又怎么打开市场呢?
梁周科是黄丹红的同学,那时候在广东当兵,他带回了余甘果在广东市场的情况。
梁周科:在广州、潮汕地区,潮汕地区的话是这么大一个缸腌制过的余甘果,就普通的腌制,然后就非常的畅销。
2002年,黄雄芳拿出所有的积蓄,另外又贷款了200多万元,在村里建起了一个占地38亩的加工厂,根据梁周科提供的信息首先开发出果脯供应广东市场,接着又开发出了果醋、果酒、果茶等余甘果系列产品。
在扩展本地市场时,为了与普通余甘果酸品区别开来,黄雄芳不希望将新的产品放在酸品店里出售,但怎么让消费者更快地接受他的新产品呢?
2006年的一天,黄雄芳走在果园里,看到成串的余甘果,顿时心生一计。
黄丹红:把这个照片,全部拍起来,让大家更多的人了解它,我回来把这个,在余甘果成熟季节,我们就把这个余甘果照片拍下来,拿到旅行社去。
2006年9月,黄雄芳和女儿带着照片来到平南县一家旅行社,找到负责人农君薇,打算跟她合作办旅游,通过旅游来推销自己的产品。
黄丹红:那老总都看了,说这不可能,假的,肯定是PS过的照片。
农君薇虽然对照片的真实性表示质疑,但黄雄芳免费提供旅游景点的想法让她心动,便决定过来看看。
农君薇:那些叶子全部落下来,每棵树都吊到挂下来,我现在网上也有,对,很大的,这么大一颗,全部都透明的,黄色透明的,很好看的。
双方各取所需,很快就开始合作了,在游客过来的时候,黄雄芳借势增加了一些活动。
用产品作为奖励的活动,让游客在游戏中轻松地接纳了这些新的产品。
现场:这小妹妹得第一名,伸手起来,余甘果酒一瓶,余甘果醋一瓶。
和旅行社联姻办旅游的做法很奏效,他的产品很快通过游客的口耳相传打开了本地市场。2008年,黄雄芳的余甘果系列产品被选为广西的特产销往外地。
广西特产公司经理 何彩云:现在我们很多的顾客对这种果的需求量比较大,就是说大家都对这种果的需求量比较大,作为小吃来说,像这种小的东西就需求很大,但是现在就没有货,厂家一直供不上货,就是说他因为现在不是季节,去年的已经卖完了,所以我们要货都要不到现在。
现在,平南县的余甘果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5万多亩,带动了4700多户农户致富。黄雄芳的企业也成为广西首家余甘果新品种开发、推广种植、加工销售的企业。
说起自己20多年痴心不改开发余甘果,带来年销售额5千多万元的创业经历时,黄雄芳感慨万分。
黄雄芳:一个人就是看书报,就要订,订了在市场上各方面的信息,就有了信心,有了恒心,把事业就干成。农业新闻网
-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农业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农业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农业新闻网”。违反上述条款,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所展示的信息由买卖双方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本网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友情提醒:网上交易有风险,请买卖双方谨慎交易,本地最好是见面交易,异地交易请多学、多看、多问、多了解,网上骗术多种多样,谨防上当受骗!
5,本网刊载之所有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地址不清稿酬未付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qq:330109733 电子信箱:help#n768.com(请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