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眼蜂治螟技术取得新突破
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这一“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技术,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应用历史,在吉林、北京等多地应用已显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近年来,随着科研技术的不断进步,赤眼蜂治虫取得了新的突破。
6月30日,在吉林长春召开的赤眼蜂工厂化生产及生物防螟现场观摩会上,记者看到,赤眼蜂不仅可以用来防治玉米螟,还可以对付水稻二化螟,并且实现了一卵多蜂、混合放蜂、无人机投放,大大提升了防治效果和防治效率,与其他绿色防控技术组装应用,可以实现基本不用化学杀虫剂。
1
一球可同时释放三种赤眼蜂
6月30日上午,在吉林省永吉县万昌镇的万亩水稻基地,一架小型无人机腾空而起,飞旋在稻田上空,不时投掷下一个小球,这一个个小球里,装的正是水稻二化螟的天敌——赤眼蜂。
上前细看,会发现这看似普通的小球里大有乾坤。永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王成志介绍说,这种球型放蜂器里装着三种不同的赤眼蜂,一粒粒白色的柞蚕卵里是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另一片小蜂卡上的是稻螟赤眼蜂,每个放蜂器里含约4000头赤眼蜂,其中,稻螟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的比例为1∶3∶8。这些不到1毫米大小的赤眼蜂被释放到田间后,就会寻找水稻二化螟的卵块,把自己的卵产在里面,由此达到“以虫治虫”的效果。
“我们发现,稻螟赤眼蜂对于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最好,而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因为是大卵繁育,成本较低,三者混合释放,既能弥补防治效果,也能降低防治成本。”吉林农业大学研究员臧连生告诉记者。
不仅实现了一球同时可以释放三种赤眼蜂,针对水田特殊环境,放蜂器也经过了特别的设计——用玉米淀粉制成,在水中可自然降解、自然漂浮,底部承重半球,可以确保放蜂器出蜂孔朝上,防水淹、雨淋,让赤眼蜂可以顺利飞出。球型设计利于抛掷,大大节省了劳动强度。
“现场展示的技术体现了多项创新,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地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天敌昆虫项目首席专家张礼生表示,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近几年有了新突破,从防治玉米螟到防治二化螟等害虫,拓展了赤眼蜂的防治领域,实现了混合放蜂和无人机放蜂,提高了释放效果和效率,并且赤眼蜂治螟与生物农药、性诱剂、稻田养鸭、稻田养蟹等绿色防控技术组装集成,形成了一整套的生物防治解决方案,源头上避免了化学杀虫剂的使用。
2
工厂化生产实现多项技术突破
当天在万昌镇的5000亩稻田,投放了近6000万头赤眼蜂,这些数量庞大的赤眼蜂军团是怎么样培育出来的?记者和参会代表一起,来到吉林农业大学农业现代化综合技术研究所的天敌昆虫生产基地一探究竟。
吉林农业大学农业现代化综合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张俊杰介绍说,赤眼蜂生产很关键的一环是要繁育中间寄主作为它们的载体,柞蚕卵是常用的中间寄主,其饲养相对容易,成本较低,这类大卵适用于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等蜂种的繁育,但稻螟赤眼蜂不能在柞蚕卵中寄生,只能在小卵中寄生。为此,吉林农业大学农业现代化综合技术研究所在米蛾卵工厂化繁育赤眼蜂方面进行重点攻关,突破生产技术瓶颈,实现了米蛾卵规模化繁育赤眼蜂。在此基础上,研发出了大、小卵繁育赤眼蜂混合释放防治水稻二化螟新技术。
不仅可以做到混合放蜂,研究所还研发成功了一卵多蜂技术。臧连生告诉记者,一卵多蜂指的是在一粒柞蚕卵里可以同时培育出松毛虫赤眼蜂和其他赤眼蜂种类。通过该技术创新可以把原来不能用柞蚕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和黏虫赤眼蜂等优势蜂种进行正常繁育。一卵多蜂产品在田间应用,可以增加释放天敌的种类,起到防治多种害虫的作用。
“在防治玉米螟的松毛虫赤眼蜂产品上,我们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滞育技术在柞蚕卵繁育赤眼蜂工厂化生产中的应用。这一技术的突破,使得赤眼蜂的储存时间延长到了90天以上,变一季生产为一年多次生产,突破了赤眼蜂生产的季节限制,扩大生产规模2~3倍。”臧连生说,吉林农业大学农业现代化综合技术研究所已具备年产赤眼蜂1500亿头的能力,自2014年以来,每年推广滞育赤眼蜂生物防螟面积300万亩。
除此之外,该研究所还研发出防治大豆食心虫黏虫赤眼蜂、防治银杏大蚕蛾短角平腹小蜂、基于雪莲果为寄主植物繁育丽蚜小蜂新技术等,这些新产品和技术为生物防治农林重大害虫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储备和支撑。
3
绿色又省力将有更大施展空间
吉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战略地位。近年来,吉林省大力推广赤眼蜂“以虫治虫”技术,由政府出资购买赤眼蜂产品发放给农户,使赤眼蜂在害虫防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玉米螟以前是玉米的头号害虫,现在危害较轻,就是得益于连续多年投放赤眼蜂。”张礼生告诉记者,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防效持久,在东北地区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
除了防治玉米螟,赤眼蜂在水稻二化螟防治上也将有很大的施展空间。
“赤眼蜂防治二化螟技术特别适合像东北水稻主产区这样虫害发生比较单一的地区。”张俊杰介绍,水稻是吉林省第二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1200万亩左右,水稻二化螟是吉林省水稻生产上最重要的常发性害虫。自2014年以来,吉林省在多地推广应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经长期实践验证,该技术平均防效达70%左右,大幅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量,并且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
节省人工是赤眼蜂治虫的另一大优势。记者现场了解到,人工使用喷雾器打药一天能打50亩左右,人工抛掷赤眼蜂放蜂器,一天可以作业500亩,而无人机放蜂作业效率更高,投放更精准,一天可作业上千亩。另外,就防治成本而言,赤眼蜂的扩散距离是15~20米,一亩田只需投放三个球形放蜂器,在二化螟成虫始盛期,每隔5~7天投放一次,连续投放三次即可,每亩的成本为15元,很容易被种植户所接受。
据了解,吉林省在2017年投入600万元经费推广应用40万亩水稻的基础上,今年又投入了1500万元,在100万亩水稻上推广赤眼蜂防治二化螟技术。农业新闻网
-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农业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农业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农业新闻网”。违反上述条款,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所展示的信息由买卖双方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本网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友情提醒:网上交易有风险,请买卖双方谨慎交易,本地最好是见面交易,异地交易请多学、多看、多问、多了解,网上骗术多种多样,谨防上当受骗!
5,本网刊载之所有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地址不清稿酬未付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qq:330109733 电子信箱:help#n768.com(请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