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董事长吴文军说,目前,我国国内的农业企业仍然缺乏全球化的视野和国际化的经营能力,缺乏国际化人才。此外,国内的企业或多或少的都资金不足,不具备对外投资的最基本条件。对于农业的对外开放,国内的业界缺乏整体规划,国内生产、市场流通、对外贸易环节都存在部门分割的问题,这会给管理上带来麻烦,甚至影响整个市场的发展。
“在风险应对方面,我们也需要从长计议。特别是加入WTO之后,市场的危机不再是单纯的国外商品涌入国内,冲击国内市场的风险,而是整个国际市场面对的越来越多的不稳定性因素。”中国进出口银行业务开展与创新部经理陈翔说。
农业企业“走出去”,需要走怎样的路径?农业部经管司巡视员关锐捷说,企业“走出去”要制定发展战略规划,不能盲动。国外的政治环境、经济状况、文化背景和国内有差异,在选择投资区域和项目品种时,一定要深入调研,要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惯例,规避风险。
企业“走出去”,政策是保障。关锐捷建议,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外向型农业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建立企业“走出去”专项资金,给予适当的补贴或贴息,加强对企业及其负责人的培训,建成权威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及时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政策和市场信息。
“一些国家对以‘圈地’、租地等形式占有土地、牧场资源的做法比较敏感,应抓住所在国缺资金、技术、管理和支持鼓励国外企业投资加工业的有利时机,发挥我们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占优的有利条件,采取以项目、技术、良种等龙头企业带生产基地的方式,以劳动密集型产品换取土地密集型资源。”关锐捷说,龙头企业可通过发展种养业,兴办农产品保鲜加工业和建设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等方式,带动国内农业生产资料、机械设备和劳务的输出。
我国农业企业要在国际上站住脚,说到底就是拼质量、拼品牌。关锐捷说,应充分利用WTO“绿箱政策”,加强对相关国家农产品市场的跟踪研究,重视品牌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申请境外品牌注册、卫生注册和国际质量、环保认证,创出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以品牌和质量开拓国际市场,从而扩大我国农业企业的知名度。
“农业龙头企业‘走出去’,需要国家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尤其要制定更高层面的发展战略规划,强化国家外交支撑作用,同时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唯此,企业在‘走出去’征程中,才能走得好、走得稳。”农业部农研中心产业与技术室主任张照新说。农业新闻网